環保部從不搞“一刀切”,但對違法企業“零容忍”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“2+26”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正在持續開展,根據環保部的調度,督察組在京津冀地區發現的問題企業,至少在17萬多家。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。
環保督察對環境監管帶來重大影響的同時,也遭受“一刀切”非議。
網絡上出現了一些針對環保督查的負面輿論:“環保重壓之下,風暴所到之處,包括化工行業企業在內,企業大面積斷水斷電停產,工人停工失業,家庭生計堪憂!有點哀鴻遍野的味道?!币黄}為“大面積停產、失業、民怨沸騰!國社發文質疑‘環保風暴’一刀切”的博文說,很多中小化工企業主全部身家都壓在工廠里,而無數工人正背負著房貸、車貸、養家、養老的巨大壓力,政府采取一刀切式整治令不少無污染的企業也被強制關停。
環保部門從來沒有‘一刀切’,相反,部領導有兩個態度是明確的:一個是反對部分地方,在平時疏于監管,使違法企業長期存在,污染環境,這種現象環保部是堅決反對的,因為它表現為不作為;第二個反對部分地方,平時不作為,到了環保督察檢查巡查的時候,采取簡單、粗暴的方法,片面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系,這是嚴重的不負責任,也是濫作為。
所謂“一刀切”,從來就不是環保部的要求,對違法企業要“零容忍”嚴格執法,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。